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22章(1 / 2)





  胡濙便命人取来三副笔墨纸砚,命仆人尽数退出,亲自掩好门窗,这才往案前坐下,提笔写道:“纸笔交谈。”

  杨埙很是意外,问道:“这是为什么?事无不可对人言,况且这里只有你我他三个人。”

  胡濙不答,只写道:“因我承诺于人,决计不可对旁人说起。”还特意将“说”字圈住,以示强调。

  杨埙、朱骥这才明白究竟,遂以笔墨与胡濙交谈。每写满一张纸,便随手丢到一旁火盆中烧掉。

  原来当日胡濙的确被人绑票,他离开小吃铺时遭人挟持,带上了一辆马车。对方一开始便用黑布蒙住胡濙的双眼,并告诉这是为了胡氏好,自己毫无恶意,只想问几个问题,只要胡濙老实回答,并且保证不对人说起,问完便会放他回家。

  胡濙只是礼部尚书,地位虽尊,礼部却不是兵部、吏部那等要害部门,不过是个虚架子罢了。他听到对方语气和善,但却刚毅有力,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,便猜及极可能涉及建文帝,因为那是他一生中唯一涉及天机的事件。

  但胡濙只猜对了一半,对方询问的不是建文帝朱允炆,而是凝命宝的下落,也就是当年建文帝通行天下的十六字玉玺。

  写到这里,胡濙提着笔的手颤抖不止,不知是激动,还是害怕。

  朱骥与杨埙交换了一下眼色,便将于康捡到的那张皱纸取了出来,展平后摆在案上,问道:“胡尚书见多识广,请问凝命宝可是这样子?”

  胡濙手中的毫笔登时掉落。他侧过身子,双手撑住皱纸四角,凝视了许久,才喃喃道:“天命明德,表正万方,精一执中,宇宙永昌。我已经许多年没见过这方玺印了。”

  杨埙道:“这么看来,这当真就是当年建文皇帝的玉玺印章?”

  胡濙点头道:“只不过墨色是黑的。”又问道:“你们从哪里得到的这个?”

  杨埙道:“大街上捡来的。”见胡濙面露诧色,忙道,“真的是捡来的。”大致说了经过。

  胡濙道:“看来他已经得到了真的凝命宝了。”朱骥问道:“‘他’是绑架胡尚书的人吗?”

  胡濙点点头,又提笔续写起来。

  那绑架者问及凝命宝后,胡濙忙实话告道:“我知道凝命宝是建文帝所用宝玺,可实不知它在哪里。”

  绑架者道:“当年靖难之役后,建文帝失踪,成祖皇帝知其未死,不遗余力派出大队人马寻找其下落,你胡濙负责国内,大宦官郑和负责海外。搜寻持续了十数年,忽然在你某夜觐见皇帝后停止。据说是你成功带回了凝命宝。建文帝即使人还活着,手中既无玉玺,再也不能发布诏书,与成祖皇帝相抗,威胁不再,所以成祖皇帝才停止了搜查,是也不是?”

  胡濙道:“听阁下语气,似乎不是普通人,我可以实话相告,但你也要答应我,此事只限你我之间,你绝对不能告诉旁人。”等对方应允后,这才告道:“当年我确实找到了建文帝,他已出家为僧,再无争位之心。我因他是旧主,一时不忍抓捕,便说只要他交出凝命宝让我回京复命,我便可以放他走。建文帝说凝命宝早与太子朱文奎一道掉到了大江中,又让我直接抓他回朝交差,不必手下留情。我终究未能下手。后来我赶去宣府参见成祖文皇帝,如实禀报了经过。文皇帝并未追究我私放建文帝之罪,只问我是否能肯定凝命宝与朱文奎均不在世上了。我亲眼看到了建文帝哀戚难过的表情,当然能够肯定。文皇帝遂长舒一口气,下令不必再追踪建文帝踪迹。”

  说完经过,胡濙又道:“这件事,只有天知,地知,文皇帝知,及我知。而今阁下是第三个知道的人。我将如此重大之机密和盘托出,足见没有撒谎。凝命宝早已不在世上,阁下也不必费心寻找了。”

  绑架者沉默了许久,又问道:“这件事只有天知,地知,文皇帝知,你胡尚书知,及我知,但我和文皇帝都是从你胡尚书口中听说,真正知道真相的只有天地和胡尚书你。我又如何能肯定你说的是真话?”

  胡濙道:“相不相信全在阁下一念之间。我已经七十多岁,人生七十古来稀,我早已活得够了,就算今日死在阁下手里,也没什么可惜。只是当年我所做之事,不能尽对人言,心中不免引以为憾。今日既有此机缘,虽则我是被迫开口,但总算有人知道我并未辜负旧主之恩。”

  胡濙是建文二年(1400年)进士,按照惯例称“天子门生[13]”,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门生,后来投靠了明成祖朱棣。虽则他不是唯一投降的建文旧臣,却是唯一一个受命追踪旧主下落的大臣,不免沦为世人眼中的“卖主求荣”“忘恩负义”之辈。他在民间行走的十余年间,旁人得知他身份后,没少对着他的脊梁骨指指点点。而今忽然对一个陌生人说出了真相,且不知对方姓甚名谁,连对方长相都不知道,忽觉得这是天意的安排,让他有机会一吐常年无法吐露的冤屈,登时身心舒畅。

  那绑架者又沉默起来,但胡濙能感觉对方目光一直落在自己身上。

  马车奔驰了很久,终于停了下来。绑架者道:“胡尚书稍安毋躁,在这里暂作歇息,天黑时自然有人会送你回去。”

  胡濙没有答话,随后被人带下了车,安置在某处民房的某间空房中。他双眼被黑布蒙住,也不知白天黑夜,只觉得这一日格外漫长。

  也不知过了多久,那绑架者居然又回来了,走到胡濙面前,正色告道:“胡尚书,我看得出你没有撒谎骗我。但你当年被建文帝骗了,他的太子朱文奎并没有死,而是事先带着凝命宝逃走了。”

  胡濙问道:“阁下怎么能如此肯定?”

  绑架者道:“因为我刚刚当面问过建文帝,他亲口告诉我的。”

  胡濙轻笑一声,道:“建文帝早就死了,除非阁下变成鬼,不然他如何能当面告知?”

  绑架者问道:“胡尚书当年放走建文帝后,朝廷停止追查其下落,自此建文帝消匿于人间。敢问胡尚书如何能知道建文帝已经死了?他目下顶多七十来岁,民间活到八九十的都大有人在。莫非胡尚书知道之前假冒建文帝投官的老僧杨行祥就是建文帝本人?”

  胡濙一时语塞,竟答不出话来。

  绑架者又笑道:“既然杨行祥就是建文帝本人,那就好办了。朝廷虽然对外宣称杨行祥是假冒,且病死在狱中,但他不是一直被秘密关押在锦衣卫诏狱吗?胡尚书应该早知道这一节吧。”

  胡濙连忙道:“不,我不知道。”

  绑架者笑道:“胡尚书只是装作不知道,像你这么精明的人,早就该猜到了。多年来你明明知道建文帝被关在锦衣卫诏狱受苦,却是不闻不问,还敢说什么并未辜负旧主之恩。”

  胡濙大为骇异,问道:“你……你到底是什么人?”

  绑架者不答,只笑道:“从不多问,从不多管闲事,不是你胡尚书的作风吗?怎么今日反倒破例了?”又挥手叫道:“来人,天色不早,准备送胡尚书回去。”

  随即将嘴唇凑到胡濙耳边,低声道:“如果胡尚书敢把今日之事告知旁人,我便将杨行祥一事公布于众。当日朝廷会审杨行祥,胡尚书和老太监吴亮是负责指认之人。胡尚书明明认出了建文帝,却坚称对方是假,传将出去,就算有你有几世英名,也必将身败名裂。胡尚书,我知道死对你来说不算什么,但可千万不要晚节不保啊。”

  这一招甚是厉害,胡濙当即对天发誓道:“我决不会对旁人说起,包括我的至亲好友在内。”

  绑架者这才拍了拍胡濙肩头,亲自扶他出门上车。驾车者将胡濙丢在麻绳胡同附近,等到马车走远,胡濙才取下蒙眼黑布,蹒跚着走回家中。他亦遵从了诺言,半字不提被绑架一事,也禁止家人议论此事。

  至于杨行祥自杀而死,胡濙是后来才从司礼监大宦官王振口中听说。王振临出征前,特意将消息告知了前来送行的胡濙,无非认为他也是知情者,而今这一历史包袱终于死了,大家都可以松口气。

  当时胡濙就觉得王振神情语气有些奇怪,疑心杨行祥死得蹊跷,所以后来朱骥和杨埙找上门,称与杨行祥一案相干的狱卒韩函失踪、仵作伍汉被杀,他反而不觉意外。

  只是胡濙经历与绑架者一番对话后,心力交瘁,不愿意再卷入其中,甚至不想再听到“杨行祥”这个名字。料想无论其人死亡真相如何,明英宗朱祁镇必会竭力掩盖。锦衣卫长官王林不识大体,想借此案铲除异己,只能是自讨没趣。

  时势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,五十万明军精锐于土木堡败于瓦剌几万骑兵,京军几近全军覆没,希图立下军功的英宗皇帝本人则做了俘虏。既然王振、王林尽殁于阵,应该再也不会有人过问杨行祥一案。但近来京师谣言蜂起,更有皇统将归位建文系一说。胡濙听闻后,感到了一种从所未有的恐惧和危机,甚至比之前瓦剌侵袭北京还要心悸——后者气氛紧张而热烈,前者则是蓄势待发的风雨。

  胡氏这才意识到早前他的被绑、杨行祥自杀只不过是前奏,更大的风暴还在后头。而这一番风暴得势于英宗皇帝北狩及大明江山易主,将会来得更加迅疾,更加猛烈。

  胡濙虽然焦急,却不能报官,或是直接上奏皇帝,因为他向绑架者透露了太多机密。更不能将其告诉儿女亲眷,他们均不是知情者,他亦不希望杨行祥真实身份外扬。想来想去,便想到了朱骥和杨埙。于是找来二人,将事情和盘托出,希望二人能继续追查杨行祥一案,好拯救危急中的大明江山。

  杨埙看完经过,摇头道:“我可没看出大明江山有何危急,目下瓦剌兵退,新皇帝即位,京城秩序正在恢复。仅凭一番流言,还能反了天吗?”

  胡濙道:“杨匠官可别小看流言的力量,利用得好,便成谶语。当初红巾起义,靠的就是‘石人一只眼’的流言,一下子便召集发动了十万大军[14]。”

  朱骥问道:“胡尚书怀疑有人故意放出流言,说什么皇统回归建文一系,以此来制造舆论,等到合适时候,便会以建文帝玉玺举事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