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穿成皇太女后搞基建第73节(1 / 2)





  在美容院里一边做脸部按摩一边社交,多好。

  走了几步,就走到了公共站脾前,折青拿着煎饼果子,去看立在旁边的一块大牌子,牌子上写着这里会经过哪些公共马车,大约是多少时辰一趟,到这里又是大概什么时间,在这旁边,甚至还有专门卖报纸和小吃和水的一个摊子。

  且在公共站牌旁边,还用颜料写着几个公共马车排队的区域,她们要坐的马车是去宫门口前面的,只有三号马车能到,所以只能去三号那里排队。

  她们来的早,排在前面,大清早的,已经有志愿者手臂上戴着红套袖,脖子上挂着一个木头口哨,手里拿着一面红色的禹国小国徽,站在前面指挥。

  这个志愿者大概是五十岁的妇人,看着白白胖胖的,很是讨喜,说的话是地道的京都话,应该是京都人。

  见她和孙香排在前面,便跟她们两个人说话,“姑娘,去哪里啊?”

  孙香笑着道:“上朝。”

  妇人就愣了愣,“女人上朝……你是孙香大人吧?”

  孙香就真的笑了,“是啊,我是。”

  妇人就惊讶的捂住嘴巴,“我没听错吧——您真是孙香大人,哎哟,我孙子在您手下做事呢。”

  她一点儿也不怕人,就说孙香亲近庶民,欢喜的道:“这,这,我今日也是碰巧来替老姐妹值班,没想到就见到了您。”

  折青就在后头笑,觉得“值班”这两字普及后,便时时能听见这话。

  不过这时候,她是不敢凑上去的——老妇人能直接认出孙香,就说明她深知,朝堂上女子这个年纪的,只有孙香一人。

  而且,确实只有孙香一个女子需要去上朝。像雪生和苍水,属于技术人员,只要呆在研究基地就可以了。

  孙香却不一样,做为商部的统帅,她需要跟人沟通的事情太多了。

  所以,老妇人基本知道这是孙香,她要是凑上去,依照老妇人对“朝堂”的认知,说不定能认出来她是谁。

  不过,她也没逃过老妇人的追问,只见她朝着孙香期待的道:“我见您好像认识身后的姑娘,她是,她也是要上朝的吗?”

  孙香就看向折青,摇了摇头,“不是。”

  老妇人就松了一口气,笑着道:“我还以为是雪生姑娘呢。”

  她说完,就笑呵呵的问孙香:“那她是姑娘的妹妹?是要做什么去啊?”

  孙香:“我不认识她。”

  老妇人:“可我明明见她跟您一块说话来着。”

  孙香:“阿婆,您不也跟我说话来着嘛。”

  这委实是个健谈的阿婆,要是罗玉松在这里,估计脚趾又抠地了。正想着,折青见她的眼神看向了自己,即便戴着纱帽也阻挡不住她探究的目光,她只好一边嚼煎饼果子,一边道了一句:“阿婆,我回家。”

  第46章 权利

  九月, 晋国。

  宿城。

  “你们往哪里去?”郑长隆好奇的看着城中的晋商。

  如今晋国一分为三,连接着齐国的西边,已经被齐国打下来了, 并了齐国边境三十城,齐国甚至连名字也没有给这三十城取名, 直接称为晋州。

  而流民军组成的南部军队, 也没有舍弃晋的称号, 流民军头子告祭天下登位时,用的名字是“南晋”。

  所以, 如今即便北边原世家大族并没有直接称帝,但也被大家称为北晋。

  一分为三, 原晋皇室被屠杀干净,晋州和南晋都有了明确的统治者,但是北晋却是由几个世家组成的联盟, 几个世家一起为政。

  其中,又以宿城的柳家最为强大, 宿城主将柳成仁就是郑长隆的外祖父,有权有势,所以郑长隆带着郑大树投靠宿城后, 也在这里安顿下来。

  今日郑长隆没有练兵, 因为外祖父马上就要过生辰了, 虽然说不办大寿, 只自家人吃顿饭就好, 但是作为自家人的他,却依旧不敢只空手“吃饭”,自然是要买点寿礼的。

  柳成仁一直喜欢玉佩,所以郑长隆今日出来就是想买块好玉佩回去。他在城中也认识一两个卖玉佩的晋商, 今日大早上来,谁知正好碰上他们要走。

  那晋商看见郑长隆,就道:“原来是郑公子……我们要往禹国去。”

  郑长隆问道:“禹国?这般时候过去,就是过年了,你们年节不在家中过了?还是说,这次禹国年节又有什么大的惠政,要你们这么着急赶过去?”

  晋商就叹气,道:“公子猜的没错,就是出了新的政策,我们听见这消息后,寝食难安,城中商人纷纷商量,推举了我们去禹国商讨事情。”

  郑长隆皱眉,“禹国的政策……为难你们了?”

  也不会啊。禹国对商人自来是七国之中最好的,且进了禹国,自来就没有战乱了,出入平安,且家中女人听见丈夫要去禹国,便都安心的很,因为禹国禁止□□。

  禹国的好东西又多,虽然齐国总是鼓吹东西是他们的,但是个人都知道,齐国可没这些好东西,想要珍贵的宝藏,只能去禹国。

  要是禹国断了商户之路……

  郑长隆正在想,就听晋商道:“不是的,公子,禹国一向不为难我们,就算是楚人为难禹医,禹国也没有明确的政策说要驱逐楚商。”

  他们还记得之前那段时间,同队的楚商害怕过一段时间,暗地里没少骂楚皇,一天骂一次——从楚皇的脑子骂到屁股,几乎时时问候。

  出了报纸,楚商永远是买在最前面,后来过了一阵子,一位大楚商请彼时还在京都的莫启莫大人吃饭,将楚商们担心的事情跟莫启大人说了之后,莫启大人亲自登报,表示不会禁止楚商,这才让楚商们放心下来。

  因为出了这种事情,很多楚商都选择了将孩子放在禹国,免得将来出事情时,自家没个种——他们都觉得楚皇有病,楚国要玩。

  晋商们当时也在禹国,所以对禹国的感官比较好,打心眼里信服禹国的国人行事,所以一听郑长隆怀疑,便立马替禹国说话。

  郑长隆就觉得好笑,他道:“我也只是询问——那禹国到底是出了什么政策?我越发好奇了。”